一、事件简述:个案暴露行业共性隐患
2025 年 10 月 13 日,一则 “未来生产日期” 的投诉引发关注:消费者于当日 14:30 购买的柠檬味汽水,瓶身喷码竟标注生产日期为当日 24:00,涉嫌 “早产” 造假。这一个案并非孤例 —— 市场监管总局同期通报显示,仅 2025 年上半年,全国受理食品 “早产” 投诉已达 2.3 万起,其中饮料类占比高达 41%,且查处发现部分商家通过改装喷码机、使用清洗剂擦拭原日期等手段,将临期甚至过期饮料篡改日期后重新上架。
二、事件解读:造假链条背后的多重博弈
(一)造假动机:成本转嫁与利润驱动的短视行为
饮料类成为 “早产” 重灾区,本质是临期食品处理成本与销售利益的失衡。饮料保质期通常为 6-12 个月,临近保质期时滞销风险骤增,而销毁临期产品需承担仓储、运输及处理成本。改装喷码机等造假工具成本仅数百元,却能让即将过期的饮料 “重获新生”,延长销售周期、规避亏损,这种 “低投入高回报” 的诱惑使部分商家铤而走险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商家已形成 “擦码 - 喷码 - 封装” 的流水线操作,甚至出现专门提供日期篡改设备的灰色产业链。
(二)健康与市场双重危害:看不见的安全陷阱
1. 健康风险潜伏:临期饮料在储存过程中,即使未过保质期,也可能因微生物缓慢滋生、营养成分降解或添加剂变质产生安全隐患。如含糖饮料易滋生乳酸菌导致胀气,含果肉的饮料可能出现细菌超标,饮用后可能引发腹泻、呕吐等消化道问题,老人、儿童等敏感人群风险更高。上海某食品企业曾因篡改肉制品日期导致部分消费者肠胃不适,最终被吊销许可证,印证了此类行为的健康威胁。
2. 市场信任崩塌:生产日期是消费者判断食品新鲜度的核心依据,篡改行为直接侵犯知情权。2.3 万起投诉背后,是公众对食品标签真实性的信任危机 —— 当 “保质期” 沦为可随意修改的数字,正规企业的诚信经营成果将被稀释,形成 “劣币驱逐良币” 的恶性循环。
(三)监管难点:隐蔽性与执法成本的双重挑战
日期篡改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:商家多在夜间或仓库等隐蔽场所操作,使用与原厂近似的喷码机,甚至通过更换包装掩盖痕迹,仅从外观难以辨别。如部分不法商家会将原日期擦拭后,在包装隐蔽角落重新喷码,或利用墨水特性使新日期与包装融合,消费者易被误导。此外,跨区域销售、流动摊贩等场景进一步增加了监管覆盖难度,需执法人员通过蹲点摸排、调取监控、物料核对等方式固定证据,执法成本较高。
三、事件总结:构建全链条食品安全防护网
饮料 “早产” 事件绝非小事,它折射出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漏洞,更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。保障 “舌尖上的安全”,需企业、监管、消费者形成合力:
(一)企业端:守住诚信底线与法律红线
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正视保质期的 “安全承诺属性”,建立临期食品规范处理机制,如通过折扣促销、公益捐赠等方式消化库存,而非选择造假。根据《食品安全法》第三十四条,标注虚假生产日期已构成违法,可处五万元以上罚款;若造成健康损害,更可能触犯刑法构成犯罪。上海某企业因篡改日期被罚款 301 万元并吊销许可证的案例,彰显了法律对食安违法行为的零容忍。
(二)监管端:技术赋能与从严执法并举
市场监管部门需升级监管手段:一方面推广食品溯源码制度,实现生产、流通全环节信息可追溯,让篡改日期行为 “有据可查”;另一方面利用 AI 视觉识别技术,在超市、仓库等场景自动检测喷码异常、包装破损等问题,提高监管效率。同时应保持 “铁拳执法” 态势,对篡改日期行为从严处罚,并公开典型案例形成震慑,如将违法企业列入失信名单,限制其市场准入。
(三)消费者端:练就 “火眼金睛” 主动维权
消费者可通过三招识别篡改日期的饮料:一看喷码,原厂日期清晰均匀呈点状,篡改日期常有重影、墨迹残留或色泽发暗;二查包装,若瓶盖有二次封装痕迹、日期位置与常规不符,需提高警惕;三扫码溯源,通过官方平台核对生产信息。一旦发现问题,可依据《食品安全法》第一百四十八条主张 “退一赔十”,最低赔偿 1000 元,并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,以个体监督推动行业规范。
食品安全无小事,生产日期的数字背后,是企业的责任、监管的力度与消费者的信任。唯有各方协同发力,才能让 “早产” 饮料无处遁形,守护好每一份食品的安全承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