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薯宽粉别乱吃!未脱毒风险与安全食用指南

2025-10-14 15:10:19 admin 8

秋冬时节,酸辣粉、火锅、炖菜里的木薯宽粉因口感筋道、吸味性强,成了不少人的 “心头好”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种看似普通的食材若源自未完全脱毒的木薯粉,可能成为 “隐形毒药”——10 月多地加强宽粉抽检的行动,正是为了防范这一易被忽视的中毒风险。当 “一碗宽粉” 与 “头晕、恶心” 等中毒症状挂钩,我们需要弄清:木薯宽粉的毒性从何而来?又该如何安全食用?

一、事件简述:多地专项抽检,紧盯木薯宽粉脱毒情况

2025 年 10 月以来,北京、重庆、河南、广东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陆续启动 “宽粉类产品安全专项抽检”,重点针对木薯宽粉、红薯宽粉等热门品类,核查是否存在 “未完全脱毒”“添加剂超标” 等问题。据部分地区通报,抽检范围覆盖生产作坊、农贸市场、超市及线上电商平台,其中在 3 家小型作坊生产的散装木薯宽粉中,检出氰苷残留量超出安全限值,虽未引发群体性中毒事件,但已依法对涉事产品进行下架销毁,并责令作坊整改。此前,也有零星消费者反映,食用街边小摊购买的木薯宽粉后,出现轻微头晕、恶心症状,经排查与宽粉未彻底脱毒相关。

二、风险解读:木薯宽粉中毒的核心原因与认知误区

(一)中毒根源:木薯中的 “天然毒素” 未除净

木薯(尤其是苦味木薯)的块根中天然含有氰苷类物质(如亚麻苦苷),这类物质本身毒性较弱,但进入人体后,会在消化酶作用下分解为氢氰酸—— 一种能抑制细胞呼吸、损伤神经系统的剧毒物质。正规木薯粉生产中,会通过 “浸泡(反复换水,溶解氰苷)→蒸煮(高温破坏残留氰苷)→晾晒(进一步去除水分与毒素)” 等多道脱毒工序,将氰苷含量降至安全标准(我国规定木薯粉中氰苷含量≤10mg/kg);而若小作坊为节省成本、缩短工期,简化脱毒流程(如浸泡时间不足 24 小时、蒸煮温度不够),或直接使用未脱毒的生木薯粉制作宽粉,就会导致毒素残留,人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毒。

(二)中毒症状:从轻微不适到危及生命,有 “时间差”

木薯宽粉中毒的症状通常在食用后 1-6 小时出现,轻重与摄入的毒素量相关:

• 轻度中毒:头晕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乏力,类似 “感冒初期”,易被忽视;

• 中度中毒:出现胸闷、心悸、呼吸困难、视物模糊,部分人伴随腹痛、腹泻;

• 重度中毒:若摄入大量未脱毒宽粉,可能在 12 小时内出现抽搐、意识障碍,甚至呼吸衰竭,儿童、老人等体质较弱人群风险更高。

(三)常见认知误区:这些 “想当然” 可能藏风险

1. “宽粉越筋道,品质越好”?未必!

很多人认为木薯宽粉 “嚼着有劲儿” 才正宗,但过度筋道可能有两种情况:一是正规加工的优质宽粉(脱毒到位,淀粉结构稳定);二是未充分蒸煮的未脱毒宽粉(氰苷残留高,且口感偏硬)。不能单靠 “筋道” 判断安全性,还需关注来源。

2. “只要煮得久,就能去毒”?错!

高温确实能破坏部分氰苷,但未脱毒木薯粉中的毒素残留量可能远超 “煮透可去除” 的范围 —— 若原料本身脱毒不彻底,即便煮 30 分钟以上,仍可能有氢氰酸残留;且氢氰酸易溶于水,若煮粉的水反复使用(如小摊贩),反而可能导致毒素浓缩。脱毒的关键在 “生产环节”,而非 “烹饪环节”。

3. “散装宽粉便宜,吃着没差别”?风险更高!

此次抽检中发现问题的多为 “散装木薯宽粉”,这类产品多来自小作坊,无明确生产厂家、生产日期及脱毒检测报告,流通环节也缺乏监管,相比包装完好、标识清晰的正规产品,中毒风险至少高出 3 倍。

三、事件总结:多端发力,守住木薯宽粉的 “安全线”

此次多地加强木薯宽粉抽检,本质是对 “天然食材加工隐患” 的主动防控,也为生产、监管、消费端敲响了警钟,核心应对方向可归纳为三点:

第一,生产端:正规加工是 “脱毒关键”。木薯粉生产企业需严格执行脱毒流程,尤其是小作坊要摒弃 “简化工序降成本” 的短视思维 —— 地方监管部门可通过 “免费技术指导 + 定期排查”,帮助小作坊规范加工(如明确浸泡时间、蒸煮温度标准),对屡教不改、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作坊,依法吊销资质并公示,从源头切断风险。

第二,监管端:抽检需 “覆盖全链条”。除了生产环节抽检,还需加强对农贸市场、街边小摊、电商平台等流通渠道的排查,尤其是秋冬宽粉消费旺季,可增加抽检频次;同时推动 “木薯宽粉溯源体系” 建设,要求包装产品标注 “脱毒检测合格标识”,让消费者可查、可追溯。

第三,消费端:学会 “选对 + 吃对”。消费者购买时,优先选超市里 “包装完好、有 QS/SC 标识、标注‘木薯粉’及生产信息” 的产品,避开无标识的散装宽粉;食用前用清水浸泡 10-15 分钟并冲洗 2 次(减少可能残留的毒素或杂质),煮粉时用新鲜水且彻底煮软;若食用后出现头晕、恶心等症状,立即停止食用,多喝水促进代谢,症状加重时及时就医。

木薯宽粉作为常见食材,本身并非 “有毒食品”,风险源于 “加工不当”。唯有各方重视 “脱毒” 这一关键环节,才能让消费者在享受筋道口感的同时,不必担心 “一碗宽粉引发的中毒危机”。

地址

南京江北新区丽景路2号软件园研发大厦A座8楼(整层)

邮箱

maxun@leniucn.com

电话

025-85303775 /工作日8:30AM-17:30PM

首页
新闻
产品库
企业库